盤點世界十大頂尖科技農業強國

瀏覽數:8 

世界在未來40年時間里,地球必須生產出“比歷史上所有農民在過去8000年里收獲的更多食物”。這是因為到2050年,地球上的人口將會達到100億,而現在為75億。如果農業產量沒有大幅增加,與之相應的水和化石燃料消耗沒有大量減少,那么10億以上的人將面臨饑餓。饑餓可能是21世紀最緊迫的問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發展農業及農業科技當務之急且極具戰略性。下面分別介紹全球十大農業科技強國如下:


一、日本(世界上最早實現農業化學化的國家


精評:日本農業以精致農業享譽世界。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實現農業化學化的國家,源于其土地少、需精耕細作的國情。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農村工業化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勵工業企業到農村地區投資辦廠,吸引農村富余勞動力到工業企業就業。早在2016年,日本雜志《PRESIDENT》公布的“日本各職業年均收入”排名中,日本農民年均收入竟高達到756萬日元(約合49萬人民幣),超過了公務員等諸多職業。

日本農業高度發達,突出特點是:農產品產量高、質量好、價格高,受到世界各國消費者的喜愛。日本農業的發展模式全球領先并且廣泛流傳于世界各國,其農產品由于種類多、品質好,產生了良好的市場反響,相比于同類的其他產品,具有極強的競爭力。比如日本有草莓中的“四大美人”之稱的紅顏、櫪乙女、章姬和彌生姬,就全部來自于日本,在全球最好吃的十大蘋果品種中,日本就占了6種。之前風靡水果市場的陽光玫瑰葡萄,也出自日本,還有柑橘、哈密瓜、梨等等,日本每一個品種的推出,都能在世界水果市場中出漂亮的水花。

值得一提的是,1970年,日本的主要作物水稻的農作業已全部實現機械化。日本的主要農作物是水稻,田間作業從耕地、插秧、植保、收獲等都全部實現了機械化,水稻育秧、插秧、半喂入聯合收獲機械居世界領先水平。日本曾經46種高性能農業機械為主,從插苗,松土,施肥,收貨,分揀,全程機器介入。水稻的插秧和收割機械化程度各為99%,谷物干燥機械化程度為98%,每100戶農戶擁有拖拉機112臺,機動插秧機53臺,水稻聯合收割機30臺,農用汽車52輛。日本也是全球最早將無人機用于農業領域的國家之一。

近年來,日本為適應傳統農業改造、全面實現高效農業和向精準農業發展等對先進農業機械裝備的需要,日本將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等信息化技術以及智能機器人等智能化技術應用于新形農業機械裝備,開發出集自動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于一身的多種類型的農業機械裝備。

日本農業一直走在世界農業的前列,日本本身人稠地狹,各類資源非常匱乏,但是在不到38萬平方公里的島上卻演繹了一出讓人嘖嘖稱奇的農業奇跡。



日本的耕地面積大概只有5600萬畝左右。在耕地面積如此有限的條件下,日本的公頃農藥消耗量在世界上卻排在第一位。日本擁有世界上最嚴苛的食品監督法令。提出了有關提高食品安全性、確保食品品質和重視消費者需求的條款。規定了對2000多個品種的1000多個殘留限量標準。

日本農業特點主要體現在小型化方面。日本是島國,平原較少,大多是以山地為主,這也限制了日本農業向大機械化、大農業方面的發展。所以,日本的農業發展主要是以散戶型的小農經濟為主。

日本精品農業主要農產品有:薩摩芋(紅薯)產量日本第一,約占38%的市場份額。日本鹿兒島豬肉產量日本第一,它與西班牙的“伊比利亞黑豬”,美國的“SRF極黑豬”并稱為世界三大頂級黑豬。另外神戶牛馳名世界。


日本在農產品生產方面,日本對其大小、粗細、形狀都有確切的規定。比如在蔥的種植中,從品種選育到生長的不同時期都制定了一套規范,要求每棵蔥從長短、粗細、顏色都要符合統一的質量要求。日本農業大部分靠進口,其農業自產只能滿足很小一部分的需求,但即使是這很小的一部分,也十分講究其營養和口感。日本的“松板?!逼放?。在飼養過程中,以大麥、豆餅的混合飼料為主,牛長肥后,為了增進其食欲,甚至每天都要給牛喝啤酒,為牛按摩,給牛聽音樂,享受日光浴

日本農副產品品質優良。無論是大路貨,還是新優品種,都是色澤亮麗,規格統一,令人賞心悅目。在市場上,所有待銷的農產品都是經過精心整理包裝的,沒有散裝,更沒有帶泥、帶枯葉出售的。農產品的包裝箱上都印有產品名稱、產地、生產者姓名。

二、美國(世界農業最為發達的國家


美國是當今世界農業最為發達的國家,尤其在農業現代化建設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美國農業的領先地位得益于政策的大力支持,同時也離不開現代化技術的大力推廣應用。美國是世界最大的農業國之一,也是當今世界農業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 美國農業人口在三百萬左右,但僅僅依靠不到全國1%的人口,美國成為了世界糧食生產大國,同時也是第一大糧食出口國,美國糧食出口量占世界糧食貿易量的1/10以上,全球的玉米和大豆貿易,美國占了一半,全球小麥貿易美國占了將近1/5。 無疑先進的農業技術使得美國農業擁有極高的生產效率,盡管農業人口較少,但生產能力極其強,憑借技術優勢和生產能力,美國在全球糧食市場擁有較大的話語權。

無論是從用工分級還是機械化水平來看,美國在這兩個方面上都十分嚴謹和精準。如果提及精準,相比較于世界其他國家。全球除了以色列日本等國,似乎沒有誰可以與之媲美。然而在大面積國土范圍內實行精準化操作,無論是從滴灌還是采摘,播種還是植保,美國農業所體現出的一切都合乎農業發展的規律。

美國農業高度發達,機械化程度高,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美國國土面積為937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8億多畝,占世界耕地總面積的13%。美國約70%以上的耕地都是以大面積連片分布的方式集中在大平原和內陸低原,十分適合農業機械化生產。世界上這么多國家,美國基本上是公認的農業最發達的國家。先說幾個“第一”吧:美國是世界第一大農產品出口國;玉米和大豆產量世界第一;人均糧食產量世界第一,而且是唯一一個人均年產量超過一噸的國家。

值得一提的是,加州是美國農業生產和出口的第一大州,也是農業科技最發達的州。加州農業在美國極具有代表性。

三、荷蘭(世界的花卉年生產量居世界首位


荷蘭農業創造了很多的世界第一。荷蘭位于歐洲西偏北部,國土面積很小,從東到西130公里,從南到北400公里,國土面積41864平方千米,但荷蘭58%的土地用于農業。著名的低洼之國,因為1/4國土面積低于平均海平面。荷蘭這個歐洲小國農產品和食品出口額曾經僅次于美國、法國,進出口總量為世界第三,凈出口為全球第一。

荷蘭農業高科技農業發展主要體現在玻璃溫室農業、園藝花卉、生物防控技術、電子信息技術等方面。在荷蘭的農業構成中,畜牧業50%,園藝業38%,農田作物12%,尤其園藝與農田作物之和占據了半壁江山,以這兩個領域為代表,讓世界矚目。

荷蘭溫室開始發展,他們依托玻璃溫室技術,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突破了這些限制瓶頸,并讓這個面積只有4萬平方公里的小國,一躍成為全球農業強國之一,創造了農產品出口全球第二的奇跡。玻璃溫室環境控制方面,實現了全部自動化控制,包括光照系統、加溫系統、液體肥料灌溉施肥系統、二氧化碳補充裝置以及機械化采摘、監測系統等。玻璃溫室全面的自動化,加上先進的知識和技術,生產出的作物非常高產,且品質很高,生產出來的農產品也多出口其他國家。

荷蘭有80%的農民已經使用GPS系統,由荷蘭政府提供衛星支持,利用其捕捉農田信息,對農田情況進行科學分析。另外通過無人機等方式收集田間信息。無論是衛星還是無人機,通過這些高科技手段,搜集儲備信息量,分辨有益和有害行為,從而更精準、更有效地給出建議并進行綜合病蟲害治理。

在荷蘭設施栽培中,無土栽培比例高達80%,而設施園藝的無土栽培比例高達90%。據統計,荷蘭玻璃溫室面積達到16.5萬畝,約占全世界溫室總面積的1/4,西荷蘭是溫室最集中的地區。玻璃溫室約60%用于花卉生產,40%主要用于果蔬類作物(主要是番茄、甜椒和黃瓜)生產。

荷蘭瑞克斯旺種子業務遍布全球,為了保證種子質量,公司在全球的種子生產過后,都會統一進入荷蘭總部的檢測車間進行檢測。所以,比如即使在國生產的要再運回荷蘭總部檢測中心進行檢測,再運回其他國。并且必須保證種子萌發率達到95%。

荷蘭擁有聞名世界的花卉產業,年生產量居世界首位,是荷蘭的支柱性產業,年出口額曾經占世界市場的43%。世界上75%的花卉種球都產自荷蘭,因此荷蘭是是絕對的鮮花王國。荷蘭的園藝業占歐盟的90%以上。荷蘭的溫室蔬菜,占蔬菜生產總值四分之三,86%的產量會銷往世界各地。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大約20年前,荷蘭人做出了“可持續農業”的國家承諾,其口號是“用1半資源生產出2倍的糧食”。自從2000年以來,荷蘭農民減少關鍵作物對水的依賴,減少幅度達90%。值得一提的是,荷蘭幾乎完全放棄了在溫室中使用化學殺蟲劑的做法,荷蘭的家禽和家畜生產商已將抗生素的使用減少了60%。

著名的威斯蘭德已經成為荷蘭的“溫室之都”。氣候控制農場可以全天候種植作物荷蘭番茄產業成為世界領袖(平均產量),其每公頃番茄產量比其他地方更高。荷蘭其他主食作物的產量也非常高。

荷蘭有一個值得驚奇的理由:荷蘭是個人口稠密的小國,每平方英里有1300多名居民。為此要想發展大規模農業,荷蘭幾乎需要將所有資源都投入其中。然而,荷蘭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食品出口國,而其國土面積僅是美國的1/270。

荷蘭擁有大量的溫室建筑群,其中有些占地達175英畝(約合70公頃)。這些可以控制氣候的農場使距離北極圈僅1600公里的國家成為西紅柿出口的全球領導者。荷蘭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土豆和洋蔥出口國,全球第二大蔬菜出口國。在全球蔬菜種子貿易中,超過1/3的種子來自荷蘭。另外荷蘭是種子行業的世界領導者。

四、澳大利亞(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國)


澳大利亞的科技在國際上享有盛名,比如農業、生物技術、地學、天文學、醫學等領域的科技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澳大利亞的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具有很高的水平,擁有較強的研究隊伍和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和國家科研機構,曾經產生了7位科學和醫學諾貝爾獎獲得者。

澳大利亞在農牧業方面品種資源優勢十分突出,尤其在采用生物技術培育動植物新品種上具有全球領先的水平。尤其是植物新品種的研究主要有牧草、棉花、小麥、大麥、甘蔗、葡萄、豆科、油料作物等。澳大利亞的畜牧業的應用研究已建立起很高水平的技術體系,尤其是綿羊毛質量改進、動物疾病防治、家畜繁殖等方面工作已取得很多重要成果。

澳大利亞憑借多樣的氣候和生態系統、穩定而有利的商業環境以及與亞洲等快速增長市場間的密切聯系,正在利用這些優勢成為全球農業技術和糧食技術創新的中心。澳大利亞貿易和投資促進機構澳大利亞貿易投資委員會(Austrade)提出了一項著名的Australia for Agriculture 4.0的新計劃,該計劃將依托該國在農業創新方面令人矚目的過往記錄,促進農業技術和糧食技術領域的外國投資、出口與協作。農業綜合企業和糧食高級投資專員Karen Caston曾經表示:“澳大利亞農民和糧食生產者因其創新能力而享譽全球,他們擅長運用技術推動持續的生產力增長、開發更高質量的產品并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盡管面臨著全世界一些最惡劣的環境和氣候條件,他們仍然成功地使澳大利亞躋身大麥、燕麥、鷹嘴豆、杏仁、牛肉、羊和羊毛五大生產國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該計劃旨在讓澳大利亞成為全球農業和糧食創新中心。

澳大利亞農牧業發達,歷來素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之稱。農牧業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國。澳大利亞農牧業用地4.4億公頃,占全國土地面積的57。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油籽、棉花、蔗糖和水果。澳大利亞草原良好,適合綿羊生長繁殖,羊毛出口量占世界第一。澳大利亞自然條件優越,發展農牧業得天獨厚。農牧業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位置,農牧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2.1%。

澳大利亞是世界綿羊和羊毛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還是重要的牛肉和小麥的出口國。 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亞人均占有土地豐富,澳大利亞人均農牧用地25公頃。根據著名的畢馬威估計,到2022年,農業從私營部門獲得的全球機會將達到1890億美元。除此之外,農業將成為澳大利亞“2030年下一個1000億美元的產業”。

五、新西蘭(世界第一大羊肉和乳制品出口國)


新西蘭是著名的農業科技強國。新西蘭尤其以草原為基礎的專業生產技能可高效且低成本地將草場轉化為蛋白質,處于該領域世界領先水平。美國是新西蘭農業技術的主要市場。通過對新西蘭和其他類似農業國包括以色列和愛爾蘭進行了比較,發現新西蘭的農業技術在滿足世界日益增長的肉類和乳制品方面具有優勢。新西蘭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農產品生產國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新西蘭的農業已經高度機械化,專業化比較明顯,經營集約化,不但單產比較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也非常高。

新西蘭是世界第一大羊肉和乳制品出口國、第二大羊毛出口國。新西蘭農業以家庭農場為主,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燕麥、水果等。新西蘭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世界銀行曾經將新西蘭列為世界上最方便營商的國家之一,其經濟成功地從以農業為主,轉型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化自由市場經濟 。新西蘭的鹿茸、羊肉、奶制品和粗羊毛的出口值皆為世界第一 。

新西蘭畜牧業十分發達,畜牧業生產占地1352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一半。乳制品與肉類是最重要的出口產品。粗羊毛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總產量的25%。新西蘭漁產豐富,擁有世界第四大專屬經濟區。

六、以色列(世界農業高精尖科技發展的領航國


以色列農業科技在世界上十分發達,是世界農業科技發展的領航國家。以色列不僅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和食品種類的極大豐富,甚至還把農產品打入歐盟等奉行最高品質標準的市場。

以色列是一個干旱缺水的國家,人均水資源可利用量僅為271立方米,沙漠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7%,年蒸發量達2500毫米。但是由于他們發展了先進的節水用水技術,“不毛之地”變成了“糧果之鄉”。以色列開源節流,技術用水,使以色列95%的糧食靠自己生產,每年生產的蔬菜、瓜果、花卉大量向歐洲出口,為躋身于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以色列的氣候和土質適合棉花生產,棉花成為重要的農作物產品,產量很高,單產居世界首位。以色列農業實現了海水淡化,并且由電腦控制的管道飲水的網絡化,覆蓋以色列的整個農業區,讓每一滴水每一滴肥料都發揮最大價值。

以色列是著名的地理小國而且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以色列是海水淡化與灌溉技術全世界最發達的國家。即使以色列的養豬水平位居世界第一,成為沙漠里的奇跡。以色列十分重視農業發展,還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專門儲存野生谷類的植物資源庫,擁有8萬種不同植物的遺傳基因的種子。

聞名遐邇的滴灌技術是一種于上世紀60年代由以色列斯邁哈·博拉斯父子發明的節水灌溉技術。該種技術是通過干管、支管和毛管上的滴頭,在低壓下向土壤經常緩慢地滴水;是直接向植物根部土壤供應已過濾的水分、肥料或其它化學劑等的一種灌溉系統。它沒有噴水或溝渠流水,只讓水慢慢滴出,并在重力和毛細管的作用下進入士壤。滴入作物根部附近的水,使作物主要根區的土壤經常保持最優含水狀況。這是一種先進的灌溉方法。利用滴灌技術不僅可以大量節省水資源,而且還可以提高作物產量。

以色列擁有領先的溫室技術。溫室大棚本是荷蘭人為適應北歐寒冷氣候而發明的,而現在以色列已將溫室大棚用于干旱地區。以色列溫室主要是利用電腦自動控制水、肥和氣候,自動調溫、調濕、調氣、調光,包括窗簾和天窗,以及對陽光的自動反射系統。如柑橘,通過水分、肥藥和光照的調節,結果長達8個月,可分多批采摘,還不影響下一年度的柑橘掛果,無大小年之分。以色列農民在0.067hm2溫室中,一季可收獲20萬支玫瑰、20t番茄,而普通大田番茄的產量只有它的1/4。

以色列的蟲災防控技術昆蟲、真菌和雜草造成的災害困擾著全世界的農民。以色列為了對抗來自海灣的蟲災,目前已研制出各種生物殺蟲劑。以色列在中東沙漠上創造的農業奇跡已經成了世界上資源節約型農業的典范。

以色列擁有先進的理念、管理和技術,使這個國家利用2.2%的農業人口在養活720萬國民的同時,還成了歐洲主要的冬季蔬菜進口基地。在IBM的“云”中,AKOL的最新項目為世界上任何地方的農民提供了以色列專家的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經三十年的研究,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的戴維·利維教授開發了在炎熱干燥的氣候條件下種植的土豆,可以被鹽水灌溉。值得一提的是,土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營養來源之一,但從來沒有在像中東這樣的炎熱的沙漠地區生長。現在這些地區的農民可以種植土豆作為經濟作物。

全球除草劑市場總值超過150億美元,其中約四分之一用于土壤除草劑和其他農藥。以色列方法將除草劑納入膠束或囊泡中,其被吸收到帶負電荷的粘土礦物上,以實現緩慢和控制釋放,減少浸入較深的土壤層。這提高了效率并減少了所需的劑量。

再比如以色列的GFA先進系統使得沙漠養魚成為可能。 以色列“零排放”制度消除了常規魚類養殖中的環境問題,不依賴于電力或靠近水體。專門開發的微生物在罐中凈化魚類廢物副產物,不需要溢出和補充。在紐約,使用GFA技術的最大設施曾經生產了約100噸鯛魚、鱸魚和羅非魚。

以色列的奶牛平均產奶量早已是世界第一,一頭牛每年產奶約1.2萬升;以色列民眾人均每年消費500克以上的蜂蜜,基本依靠國內自產。

迄今為止,以色列農業產值和出口比1948年建國時翻了數百番,以色列農產品自給率達95%。以色列國際合作項目的1/3是農業項目,每年3000多農業專家在外國講學,全球超過60多個國家的人員來以色列培訓。按照以色列的農業水準,地球可以養活3倍于現在的人口。

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的高科技公司的數量僅次于美國,其研究領域包括材料、化工、電子、基因、細胞、醫學、生物工程等。

以色列分子水平的生物工程研究甚至能隨心所欲地開發菜果、花卉、畜禽新品種,新品種問世周期大大縮短。用生物工程改造番茄,不但產量倍增,而且口味好、耐儲存,現已開發出40多種,種籽出口每公斤價格達數千美元,現在,歐洲的西紅柿種籽40%來自以色列。

除了種籽,以色列農業從育苗、栽培、灌溉、施肥、收割、加工、儲藏、溫室等每個環節,都努力追求最佳效益,發展成高度專業分工的科技密集型產業。農戶像經營現代化工廠一樣管理農場。比如在溫室方面,精確控溫控水控通風技術使高附加值作物的產量得到巨大提升,比如每公頃西紅柿的單季平均產量達300噸,甚至是露天產量的4倍。

以色列在乳制品方面,成為“流淌牛奶和蜂蜜之地”,無疑名不虛傳。比如以色列一個小小的牛頸監控項圈,就可以達成報告活動量低于正常值的奶牛,早期監控牛是否存在潛在健康問題、有病施治后實時監控治療效果、監測奶牛身體營養狀況甚至情緒變化等繁復的功能,統一輸入電腦后幫助奶農做出最佳決策。以色列一頭牛年均產奶量曾經1.2萬升,實驗室理想狀況已達1.3萬升,兩項紀錄都是全球第一。

以色列首任總理本·古里安曾預言,以色列的未來在南方沙漠。水是改造沙漠的命脈,以色列從1952年起耗資1.5億美元,用11年時間建成了145公里長的“北水南調”輸水管道。 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約 90% 人口居住在該國中部與北部海岸平原與中部谷地中,而以色列的主要水資源集中于北部加利利海與約旦河谷地一帶,遠離人口聚居的海岸平原與中部谷地。

七、法國(歐洲第一農業生產大國


法國是歐洲第一農業生產大國,其中主產小麥、大麥、玉米和水果蔬菜,葡萄酒產量居世界首位。法國農業現代化程度很高,農產品不僅能夠滿足本國的需求,且還能大量出口,其農業產值曾經占歐盟農業總產值的22%,農產品出口量長期位居歐洲首位。法國的牛奶產量曾經是世界第五。法國是歐盟肉和牛肉的主要供應國。法國曾是世界上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國。

值得一提的是,法國在20世紀60年代的農業生產就實現了機械。由此開啟了法國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發展道路。對農業種植、加工等行業的機械投入在不斷加大,農業機械不斷向著智能化、高效化的方向發展,當前法國農業機械化生產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早在1975年,50公頃以上的農場僅占法國農場的10%,但是占據法國土地面積的40%。1997年法國共有68萬個農場了,平均土地面積大大高于歐盟18.4公頃的標準。至20世紀80年代,法國120多萬個農場中80%是家庭農場,擁有76%的耕地。法國農業的經營方式主要是中小農場,其中耕作面積在80公頃以下的農場占農場總數的81%。

法國是歐盟國家中對農產品標簽、成分、生產過程等方面規定最為嚴格的國家。比如法國香檳酒世界聞名,為了保證香檳酒文化的品牌影響力,法律上對香檳葡萄從種植土壤到品種,再到釀造工藝都給予了條文性的規定,只有用香檳葡萄按照傳統香檳酒釀造工藝釀造出來的氣泡葡萄酒才可以稱為香檳酒,不符合要求的只能為氣泡酒或氣泡葡萄酒。

法國擁有著名的《農業-創新2025》計劃,農業機器人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農業是專業服務機器人的世界第二大市場。到2020年農業機器人國際市場的估值約為163億美元。在世界范圍內,曾經20個實驗室專門研究農業機器人,主要是應用在畜牧業,溫室作物以及水果和蔬菜收獲領域。

在法國,超過50%的法國奶牛養殖農民都配備了擠奶機器人。法國正在努力嘗試將農民從繁重或者惡劣的工作環境中解脫出來。農業機器人是法國數字農業領域一大熱門專業,大約有1300名機器人技術領域的研究人員對農業機器人的研發感興趣。位于法國圖盧茲曾經2011年創立的Na o Technologies是世界六大領先的農業機器人公司之一。

在法國,傳感器是數字農業的核心要素之一,傳感器的應用為法國農業提供了大量極具價值的數據信息。這些傳感器可以被安裝到無人機上,安裝到農業拖拉機上,或直接植入田間,準確地監控作物生長狀況,還可以對農場土地的水含量,氮含量,病蟲害情況,雜草生長情況等進行檢測,然后再通過相應應用軟件將信息進行綜合整理與分析,最終給農民以反饋。根據傳感器提供的圖像或數據信息,農業生產利益相關者便能根據農場的實際具體情況更好地對生產投入做出選擇,以提高農業產量和農產品品質。

八、加拿大(全球第二大糧食援助提供國)


加拿大是全球農業科技強國之一。加拿大擁有耕地面積4600萬公頃,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5%,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糧食援助提供國。農業食品業是加拿大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8%。加拿大政府也十分重視農業的發展,農業保險制度十分的完善,生產技術水平高,效益高產量高。加拿大曾經生產了全球25%的芥花籽油、7.2%的大麥、11.2%的燕麥。對一個只有3600多萬人口的國家來說,如此成績足以令人刮目相看。

從農業特點上看,加拿大和美國頗為相似,并且農業聚集度更高。西部草原三省農田面積占加拿大農田總面積的80%以上,這為大規模機械化作業奠定了基礎。產物主要有:小麥、燕麥、大豆、油菜籽、大麥、紅肉類(牛、豬和羊)、水果、蔬菜、酒類、煙草、飲料等,出口美國占大宗約60%總量。加拿大農業高度發達,根據不完全統計,加拿大曾平均一個農民生產134噸糧食,2.4噸牛肉,3噸多豬肉和近13噸牛奶。

加拿大的薩省位于加拿大中心地帶,是加拿大最大的農業省,也是農業強省,其耕地面積占加拿大可耕地面積的44%,是該國最大的糧食主產區、油菜生產省,全省農業產值占加拿大農業總產值的15%,其農產品出口值占25%以上,被譽為“世界糧倉。

加拿大國際貿易的主要貢獻者。加拿大農業和農業食品業創造的產值占到了加拿大年GNP的9%。世界主要農產品生產者之一,加拿大尤其以其品質上乘的谷物,油菜籽,蔬菜,肉類及奶制品聞名于世。而且加拿大的農業種植技術,肥料和飼料技術,設備和管理技術都為其大量生產農作物和牲畜作出了貢獻。加拿大農業及其食品領域是全國的第三大就業領域。

加拿大的農業勞動生產率高居于世界前列 加拿大是農業高度發達的國家,也是世界第7大糧食生產國。在農業生產總值中,種植業產值約占62%,畜牧業占38%。

值得一提的是,在加拿大,世界上最先進的農業技術幾乎都可以在這里找到,比如土壤實時分析、衛星定位、計算機網絡等。由于完全自動化,人力操作這些機器并不困難。大部分拖拉機和收割機都是帶空調和GPS的,啟動后手都無須放在方向盤上。并且,最新的機械都是遙控的,農民甚至不用坐到機械上。

九、德國(世界最大的農機出口國


德國農業十分發達,尤其是機械化程度很高,德國是歐盟最大的農產品生產國之一,德國牛奶和豬肉產量居歐盟首位,牛肉產量僅次于法國,居歐盟第2位。德國黑麥、大麥、油菜、土豆和啤酒花等作物的產量均均居歐盟首位。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從業者專業化水平非常高。比如德國農民均為持證上崗,最少需要接受3年的職業培訓。統計數據表明,曾經有69%的農業企業管理層都接受過職業教育,其中,具有職業進修教育學歷的占59%,具有中等職業教育學歷的占31%。持有專業資格證書或師傅證書的人數占到了22%。值得一提的是,根據不完全統計,早在1900年,一個農民可以養活4人,而現在一個農民可以養活150人。

德國農業機械化程度非常且十分先進。德國曾是世界最大的農機出口國,也是西歐最大的農機生產國和第二大消費國。農機制造業產值約占全世界總產值的10%。在西歐國家中約占1/4,產品出口率曾經74%。德國在全球生產的優勢農機主要是收割機、青飼機、打捆機、植保機、播種機等。

德國是歐洲最大的有機食品消費市場,德國有機食品消費值占歐洲生產或進口的有機食品價值一半以上,且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長。德國是歐盟中森林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森林總面積為111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31%。德國農產品出口強勁,是世界上第三大農產品和食品出口國。德國食品出口量占其生產總量的1/3,食品經濟收益1/3來自出口。

十、英國(全球農場平均規模最大大農場比重最高的國家


英國是世界重要的農業大國,是歐盟國家中主要的羊肉生產國,羊肉產量居歐盟國家首位和世界的第6位。英國農業生產率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逐漸形成“兩低”“三高”“四化”的發展特征?!皟傻汀奔从r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低,以及農業勞動力人數在全國總勞動力人數中的比重低?!叭摺敝赣r業機械化水平高、勞動生產率高、畜牧業占比高?!八幕奔粗赣r業生產規?;?、集約化、功能化和信息化。

早在18世紀末,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在英國農業中占絕對統治地位,當時英國的農業在歐洲居領先地位。19世紀初,英國仍然是一個農業比較發達,食品基本自給的國家.號稱“世界工廠”。英國的農業生產不同于美國,屬于人多地少。所以英國人采用集約經營,這樣可以提高農業的單產水平。農用土地占國土面積的77%,其中多數為草場和牧場,僅1/4用于耕種。農業人口人均擁有70公頃土地,是歐盟平均水平的4倍。

英是歐盟國家中最大捕魚國之一,捕魚量占歐盟的20%,滿足國內2/3的需求量。英國農業機械使用十分廣泛,自動擠乳機使用率已達百分之90以上。畜牧業是英國農業的重要產業,其產值約占農業總產值的2/3,重要性超過了種植業。英國的畜牧業的特點是經營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集約經營,專業化和社會化程度高。英國的牧場面積接近全國總面積的一半,為畜牧業服務的飼料種植面積又占了全國耕地面積的一半。

英國農業科技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1843年,英國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農業研究機構——洛桑實驗站。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的巨著《物種起源》問世,此書在生物和農業科學的發展中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在世界發達國家中,尤其是在歐盟國家中,英國是農場平均規模最大、大農場比重最高的國家。這是使英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顯著高于歐盟其他國家的因素之一。

英國是人口高度城市化的國家,農業勞動力數量少,發展農場主要依靠廣泛采用現代技術、現代科學和現代管理,著重提高勞動生產率,采取資金密集型的發展形式。英國的農業生產不同于美國,屬于人多地少的類型,因此,英國較為重視農業土地生產率和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英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僅次于美國,遙遙領先于其他主要發達國家,而每個農業勞動力生產的牛奶量,英國則超過美國居第一位。



 
 
在線咨詢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聯系方式
熱線:010-88696167
總機:010-88998991